时间:201672日(上午)

地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主题:转型中国的城市治理与规划

 

    主持人沈振江6月份的时候我来访问过北京大学,当时沈体雁老师和周云红老师说能不能试试组织城市规划管理的讨论,当时回应说可以邀请台湾大学林建元教授、香港大学梁焯辉教授,让他们介绍香港、台湾,我再介绍一下日本。先邀请梁教授介绍香港的情况。

   

    梁焯辉 名誉教授:本来我有60多张PPT,但我今天汇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绍一下全港性规划策略,地区规划,乡郊地区土地的执行管制。我通过比较有趣的案例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规划的管理制度。然后是一个很小的总结。

    香港是两层的规划,上面是全港性的发展策略,就像内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面就是地区规划,有各类不同的法定图则,还有部门内部的图则,因时间有限内部的图则我就不讲了。

    全港性策略规划,过去六七十年有几轮规划的制定。1948年伦敦大学一位专业的规划师和我们香港规划部门一起搞的报告亚拔高比,聊聊怎么发展香港,当时我们居住条件很差,讨论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2000年以前的都是规划部门来做,2000年以后由特首策略发展委员会的组织推动。当时1997年回归以后成立这个委员会,我就是从规划署借调过去,2007年完成香港2030年规划远景与策略,还有刚完成的香港2030+。我工作30多年了,所以这几方面的我都有参与的,199620002007年的我都有参与。

    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我从公众参与和决策结构两方面来谈。我会讲我们的城市规划条例,包括全港性的策略规划。规划是按行政条例完成,法律没有规定我们怎么做,规划是按行政程序制定,由发展局和规划署牵头。完成以后,我们又把研究或者是策略送行政会议审批,所有重大的政策都要由行政会议审批,行政最高级别是部,另外就是立法,还有司法三方面。

    由于它本身不是法律规定的规划,所以内容和时间也没有规定,但是过去差不多每10年更新一次。我们弹性比较高,我们有三年公共参与,看看市民对整个香港未来发展的路线有什么看法,我们也搞了一些比赛,小学搞画画比赛,看看他对香港将来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中文有论文比赛,安排很多论坛跟他们谈,专家小组跟我们讨论各种课题,比如说跟内地的经济关系怎么样,我们本身的交通怎么样,环保这方面,很多是整体性的规划,所谓策略性的环保、环境评估是比较快一点,90年代已经开始设计这方面的事情了。因为很多时候要求加强基准的时间,时间性很强。

    现在我谈地区规划,地区规划最重要的话题是城市规划条例,这是香港的法律要求的,1939年已经通过了,刚好是二次大战的时候,城市规划委员会是1950年才开始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经过几次的修改,1974年复劾的时候输了又重新修改。1991年乡郊地区纳入法定规划及执行管制。原来新建的地区,我们的地震署管理的,跟土地的契约不符合,后来闹到法庭,新建没有什么地契,所有的土地拥有人可以拥有他的土地又不建建筑物,所以当时有很大的问题。当时集装箱码头发展很快,很多集装箱都停在农地上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后就纳入了规划署负责,有权利进行管理,不符合规划的用途就管理起来。其他的就是政府自己本身进行改变。04年改变比较大,强化公众参与,简化程序和加强乡郊地区执行管制。

    城市规划委员会,根据法律,我们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你可以看到是由行政长官和各界人士组成,主要的工作是制定图则和其他工作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秘书长是副署长,副主席是外面的人,非官方人员现在有30个。官方方面的要5位,规划署署长、地政、民政、交通和环保部门的首长或者代表出席。这是1991年通过修订,我们加了规划小组委员会,下面有两个,一个是都会区,还有乡郊及新市镇规划小组委员会。架构的组织基本上由非官方人士组成的,官方的是小数目。现在没有用这个,法律里面有,但是用了两年就停了。

    这是一些地区图则的例子,主要有两种法定图则,一种就是分区计划大纲图,第二种是发展审批地区图,这种是乡郊地区才做的,3年以后必须有一个新的分区计划大纲,如果这个地方原先有审批图的话,规划署就有执行管制的权力,如果没有就没有执行管制的权力。

    图则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公众人士有时间提意见的,提意见以后,其他的公众人士也会提意见,大家可以到指定的地方表达他们的意见,为期是9个月,两个月的公示以后,9个月以后交出来,如果有修改,第二次的聆讯会,公众人士有很多机会对图则给予意见。

    规划申请方面有几种,12A16条、16A17条,17A。这就是改变用途,用我们规划图则。有规划许可以后,有小的修改又可以通过这个比较快速的步骤来做。你对这个不满意,经过规划小组委员会进行复检。如果还不满意可以向规划上诉委员会上诉,这个决定是最后的,规划上诉委员会是独立的组织。整个过程中公众可以提意见,你有什么意见,你把具体的意见交给委员会就可以了。

    因为有一些大型的项目,不是一次就可以的,可能有一些修改,有一些小规模的申请,有一些大一点的,由规划署署长审批,也不需要公示,所以这个过程会比较快一些。上诉委员会是独立的机构,但是每一个上诉委员会由5个人来做。

    地区规划小结一下,因为都是根据法律来做,这个程序必须根据规定,如果没有根据规定来做,你就要重新做这个步骤。2004年修改以后,公众参与度比较高,审批权很清晰的,哪个需要小组委员会来定,什么由城市规划委员会来定,都是很清楚的。人力资源需求比较大,有争议的项目,好几千个反对书,如果要增加公众参与要慎重考虑,怎么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上诉委员会自己没有什么法定时间公示,可能时间会比较长。

    对违规的开发执行管制,我们用城市规划条例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些土地有不符合的,我们规划监督可以进行执行管制,要求他恢复地貌。

    我花5分钟的时间谈案例研究。去过香港的可能没有去过这个案例的地方,香港给你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但是香港很特别,有一个国际公园湿地,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1990年开始制定法定图则,这是法定图则的一部分,整个湿地是很大的,包括是泥潭的地方,对面就是深圳,这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一块地,剩下大部分都是政府管理的。什么都不能发展,只有跟保育有关的,比如说盖一个供鸟类生活的小屋,这个可以,其他的都不可以建设的。绿色这块是自然保护区,原来都是鱼塘,当时有很大的争议,鱼塘究竟有没有生态价值,这是很大的一个课题。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研究,确认生态系统,除了刚才说的这几个地方有生态价值,其他的地方也有生态价值。不要的小鱼留在这里,鸟类就觅食这些小鱼,存在生态链,生态价值是很高的。把水抽干把鱼塘中和一下,避免酸度太高。可以养鱼,因为养鱼对生态是有帮助的,其他地方低密度发展就可以了。

    2008年规划升级的时候,这块地都是绿地,不是水体,这块地已经破坏了,怎么办?我们就要求开发商把4.74公顷的土地变为水体。这不是最后的方案,这边的水体和鱼塘旁边改为湿地。刚才这个案例,如果这些土地拥有人破坏土地,规划署署长可以派人停止他的行为,要求他恢复,我们通过这个规划许可的制度,可以允许一些开发,但是要求以不损失湿地为原则。

    香港土地规划管制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成的,现在有几个部门执行,所以协调问题很重要,协调不好就会有破坏土地的情况出现。其实每个城市地区有不同的历史轨迹,经济的转型,对土地要求也不一样,构建一个制度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制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要搞清楚你的目标,要减少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你要改善决策效率,还是更民主?方方面面都需要做出平衡,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林建元教授:我要跟各位报告的是如何运用暂时性土地使用引导都市再生台北经验。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台湾大学,两年前退休了。我们从早上听到现在都在讲一个基本的概念中国在改变,改变的力量从哪里来?归纳起来有这五个方面,我们人类也在变,我们系统也在改变,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生活,科技超越人性改变的速度太多了。还有一个力量就是Disaster,台湾最常见的台风和地震。我们的真实的环境,你现在看到的北京城就是过去这些力量汇聚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力量的改变都逼着你改变城市规划,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因为这样的改变,我讲了ICT,我们现在谈经济,我们不会只在自己的范围玩自己的,包括香港的生态,都是全世界共同的趋势。其实社会在转型,人性也在变。你要为人们创造幸福快乐的城市,但是人们的人性已经变了。我们这里年纪大的,跟年轻的想法差别是很大的。在整个转变过程当中,影响我们土地使用系统,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演变。

    我个人认为荷兰产业用地供给系统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有能力把生产事业所需要的产业用地控制在政府手上,维持一个稳定的价格,这是必要的成本,很多事要做到刚刚好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问题在这里,产业结构的改变,对应着土地使用的形态,但是它的量,它的区位,即理论上的经营形态,又不一样。我们产业形态从最早的工业化开始,大规模工厂排出污染物,现在最有竞争力的力量就是最高端的,就是生命、文化,就是抽象的精神,唱歌的比教授能赚更多的钱。因为这样所以很多地方都在改。

    因为每个地区受到的影响,或者每个地区自己的品质,原来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受到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像很多都市都向外发展,因为城里控制起来了,北京城现在就有这样的现象,整个经济力量向外蔓延。之后就是人口、社会的改变。房地产影响的事情非常多。

    有一些地区就衰败,有一些地方又起来了。已经起来的不用太担心他,因为起来了,大家都很快乐,担心的是因为发展不起来,或者根本不下去。你下去以后人口流失,产业跑掉,税收减少,公共服务下来,房地产不值钱。带来产能缩水,就进入恶性循环了。在传统的都市里面,我们行业是做规划的,我们怎么办?我的答案就是要做规划,我们创造有序的就业机会。怎么可以用规划解决衰败的问题呢?一定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来回答,衰败是因为产业没有竞争力,这时候要找出它的竞争力和活力,而不是做规划。我们今天要跟各位谈的,尽管是这样,不是再规划、再开发或者再盖房子的问题,而是找回竞争力和活力的问题。

    以前台北火车站背面特别的热闹,以前去台北一定要逛夜市,1990年以后就开始衰败了,越来越差。那时候市长就是马英九,他做了一件事情,做好了一辈子都OK,但是做错了,一辈子都抹灭不了,他正好做错了。有人跟他建议要把它拆掉,要找一个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做一个新的设计,他们果然找了一个建筑大师做这样的设计,做了一个圆环,里面都是透明的,楼梯是螺旋状上去的。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这个盖完以后要给台湾小吃和大陆小吃入住用的,但是它就是一个透明的玻璃,太阳照下来是非常热的。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后来都关起来了,开幕以后5年又关门了。这就是一个失败的都市建设,这是失败的例子。

    我们看一个相对的,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样是在台北市,也在那个周围。龙山国小是一个非常早的老的国小,人丁兴旺的时候学生有一万两千人,现在的学生只有600人。当年他们为了解决一万两千人的学生,要把附近的民宅拆了盖学校。因为前面的圆环的经验,盖一个新建筑拯救地方的经济肯定完蛋。现在他们换了一个说法,我们怎么把它恢复到以前的旧风貌,把以前的故事容纳进去。因为这个就拍了一个电影,这个是他们讲的,一帮少年在这个附近砍杀。这个电影拍完是给年轻人看的,这些年轻人到台北就天天去这个地方看。这个地方加上电影的行销就起来了,生意非常好。

    我们从刚才的这两个简单的比较,一个把建筑物拆掉,做新的建筑,而且以为是国际大师就一定能好起来,第二个故事这是一个老街道,我们恢复以前的风貌就可以了,结果这个地方就起来了。这两个差别是什么?前者用再开发的手段拯救经济,后面的方法不一定做一个大的开发,但是用好的方法,包括文化创意展示、电影行销、日本文化交流等等就火起来了。因为现在的时代对文化的消费,现在我们吃不了多少饭。

    我们今天面对的状况,我们怎么对待传统再开发的方式,把经济、文化、社会都融合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都市再生的定义。前者强调硬体的改变,后者强调的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真正的高手就是看不出他很厉害,不是因为他穿的很漂亮,这就是真正的厉害。

    一个地方衰落,一个地方没落理由很多,有的是个别的原因,有的是外界的原因。反过来来讲,要处理这个问题也要看个体的状况。我今天跟各位分享的大概就是这块,暂时性利用引导型。

    我们转型过程当中,大家都有这个问题,转型过程中,一定有建筑就丢在那里了,高速公路起来了,仓库都不需要,这是正常的现象。你看到很多建筑那是正常的现象。这些东西你不在意它,25年以后它又变成漂亮的东西,这25年怎么办?25年以后变成什么样你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现在你不保护它,就变成丢垃圾、被涂鸦,年轻人在那里吸毒没有人管的地方,就变成都市的毒瘤。开发商预测看到了25年以后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

    闲置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闲置过程当中,等待25年理想出现之前,用一个比较合理,对社会比较有利,对公共利益比较大的方法出现,就变成是暂时性使用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变成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处理的问题。

    其实暂时性的使用存在已久,但是正式把它当成都市管理,政府把暂时性使用当成不得已的,但是你把暂时性变成一个必要的,就可以走下去,整个逻辑就不一样了。我们过去的暂时性都是不合法的方式出现的,把它纳入你的管理轨道就不一样了。

    街上的摊贩当然是没有牌照的,警察来了就开罚单,但是那个罚单没用,因为他交不起罚单的钱,对警察来讲已经完成他的任务了,对摊贩来讲你开罚单我接受了,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了,只是解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但是对经济行为,对谋生行为一点忙都没帮。你怎么开罚单他们都会存在的。比如说花博会,我们经常办一些活动,这是花卉博览会,这都是暂时的,因为活动结束以后就拆了,你把它变成永久性建筑就要永久维护它。

    我们面临2011年的花博,我在最短的时间如何让市容景观有一个很快的改变。台北跟世界所有的都市都是一样的,都是老都市,这些建筑都台湾大学门口,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这是台北的问题,我们有条例规定,你有老房子很好,我们鼓励都市更新,但是没有得到都市许可之前你拆掉了,你就没有奖励了。所有的地主就想办法让房子不会倒,你从外面看很旧,里面都是钢结构撑起来,台湾有地震、有台风,那个奖励一差就差50%,假如说这块地皮值一亿,撑住不要倒中间就占了50%的价值。因为你不让它倒,里面的结构要很强壮,需不需要好看?不重要。里面不要倒是给自己要的。

    我们设计一个办法,没用的房子鼓励你拆掉,让它变成有用,而且好看。台湾大学跟北京大学一样,所有的学生都骑脚踏车,一堆车,害人家走路都有困难。所以我们就把老旧建筑拆掉,鼓励他们停放脚踏车。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鼓励他把房子拆掉,在过渡期间做绿美化或者其他的用途。

    这是台北火车站的后面,火车站的旁边一定是一大堆仓库,现在没有人用火车运货了,留下一大堆仓库,他们也不敢拆掉,因为要损失50%的价值。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鼓励他们绿美化,这是整个基地改变以后的状况,这是原来的状况,改变以后就变成这样了,就变成绿美化的状态了。民进党的总部就在旁边,他们很感谢我,以前他们前面没有活动的场地。这是台湾大学的门口。我们鼓励这件事情,有一个强制规定,鼓励你,把它绿美化,而且要管你,开放给社会使用,规定大家一起用。

    还有一个就是再利用的概念,台北是最大的销售场所,有一个啤酒、烟的仓库,现在物流越来越方便了,不需要仓库了。不要小看这些仓库,放酒之类的仓库,你可以想象建筑结构有多强壮。你会不会觉得搬家的时候搬书是最重的,如果你想象不是书,是一堆的酒也是很重的。原来这个仓库是存放酒的,结构是超强的,拆掉是很可惜,于是把它当成创意基地。

    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跟大家分享,大家都来做,大家都来讲,只是说我们有的时候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包装,以为做的是新的东西,其实也不是新。德国也有同样的问题,香港也有同样的问题,你怎么处理?德国柏林市政府出了一大笔钱,专门处理这类的问题,暂行性利用创意基地,美国也有这样的问题。

    大家都有这个问题,只是每个城市对这个问题的说法不一样。刚才梁老师讲强调市民的参与,到底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让你感到我做了一件好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参加进来。美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地方比较高端。

    最后我介绍一下另类暂时性利用。今天早上我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我见到一块很大的工地,我们的同学说,很不好意思我们北京大学到处都是工地,其实这个很正常,北京大学可以学习一下我们的方法,绿美化。2009年开始,台北市任何一个新的建筑工地,只要在马路周边,你围绕12公里,你的建筑工地一定要使用绿美化。我们办比赛,所有的建筑工地都要用这种方法。这样整个市容景观就改变了。台北市面积272平方公里,北京是2万平方公里,每年大概有250个建筑工地的申请。一个基地大概需要3-4个年的时间盖完,从围起来到盖完大概要4年的时间。任何一个时间有一千基地在进行施工。这是原来的样子,第一年25%的红色的点就变成绿色的了,第二年50%70%80%,现在任何时间到台北去看,在马路看到的建筑工地,现在一定是绿美化的,都市景观一千多处都改变了。对建筑工地来讲建筑完成就拆了,但是对都市景观从此有了新的面貌,让大家感觉改头换面,就变成永远的景观了。

    我们做规划强调说,想了很多,但是一定要从手上的东西开始做。我们强调的概念,没有通用性的,每个地方的衰败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要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你不要等25年。我们去看建筑工地为主的绿美化,虽然每个都是暂时的,但是这个也很厉害的。等我哪一天当上教授以后我再好好过我的生活,我天天努力读书写报告,我很忙,什么时候当教授也不知道了。你告诉自己我们要过快乐的生活,每天都快乐的生活,你就是快乐一辈子。

   

    沈振江:我介绍一下日本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第一日本城市规划有什么样的体系?日本有47个都道府县,日本的规划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国土规划,有几个国土开发的阶段,其实跟我们很接近。有一阶段时间讲和谐,之前有大量的新区的开发,日本也有和中国同样的过程,资源开发期、工业园地与新城开发期,和谐期,减少地方差。

    我们跟国内做区域规划的同行交流,比如广域规划,北京大学有一位老师研究日常生活圈是日本的最低一级生活圈的概念,最高的概念是广域地方规划,广域规划覆盖日本整个国土规划全局,现在日本国土规划叫广域地方规划。这块讲广域规划的规划机制,政府出面,都道府就是省政府,还有下面的市政府,几方协调。广域规划是协商性的,不是由上到下的。原来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是这样的,现在这些都不要了,最后都变成广域地方规划。日本的国土规划完全变成协调性的规划了。

    实际上广域地方规划、广域联合、广域调整,有很多类似的概念。我讲广域联合,实际上由日本国家行政机关来管理的,这个机构可以是从省政府,从市政府抽出人员形成,这个行政体可以和省政府、市政府要经费做广域规划,解决单一当地政府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说隔壁两个村,一个行政力量比较强,垃圾处理很好,每天垃圾都清理干净了,另外一个村两天收一次垃圾,这两个地方可能就有矛盾。为什么这个村公共服务好,那个怎么就不行?地方财政是有差的。我们就用广域联合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这也是广域联合的意义和广域规划意义所在。

    这是日本所谓的国土形成规划的一张图,刚才讲的是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第二是城市规划,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日本的城镇规划分两层制,省政府管一点东西,市政府管一点东西,省政府管这个城市里面什么地方可以用来做城市规划区域,这个由省政府管。被省政府规定的城市规划区域里面,土地使用要怎么做,这个由市长来管。省政府的权力要比市政府权力大很多。日本有县道、国道、省级图书馆和省级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都是由省长来批的,市长权力没有那么大。

    日本的城镇规划图怎么画?日本只画边界,看起来日本规划师工作很简单,只画边界就可以了,画好界限以后,日本的城市规划要确定土地利用管理的方法,之后是建筑管理,建筑基准法就出现了。国土规划有国土规划法,城市规划有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人就干这个事。地区规划层面,这里老百姓还是有点权力,这叫地区规划,在日本不是所有的区都可以做地区规划,是老百姓提议,或者市政府提议,通过这个地区老百姓同意了以后才可以做,这是参与性的规划。这块是市长做的规划,是土地利用的用途与相关指标,这块是保护区,这是文化部门的。城市规划区域,是省长的工作,但要与市长一起画的的。刚才讲的是日本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里面权限省长和市长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们讲一下管理的问题,日本的规划师画一个边界,之后什么图都不画。别人要开发你得审批,所以还要干开发许可的活。城市再开发法和城市规划法讲的很清楚,只要符合条例我就批你,在日本叫事务性开发许可,你适合法规不得不批你,如果不批,开发商就可以告你。

    现在想让地方政府分权,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一些规划,画一些图纸,使政府把自己的发展规划做好,虽然按照法规规定可以开发,每条规定都符合了,但是不符合我们地方的开发方针,不符合我的地方总体规划,我可以不批你,这个就是新形成的做法,这是自主性的开发许可。一个叫事务性开发,符合法规的什么样的开发都批,但是现在的自主性的开发,必须符合地方政府的开发方针才批的。这个就是地方分权,地方政府要权,要求开发许可的权力。所谓委任条例,按照一条一条规定没有问题的,行政部门就批。利用土地利用调整系列的自主条例,就是地方市长做的规划和总体规划方针做的规划。这是开发条例的特点,通过市长做一些整个城市自己的开发方针控制这个形态。

    刚才讲到开发许可,规划师画圈,开发许可有事务性的,还有自主性的。

    日本有一个建筑基准法,这个不像咱们国家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他们也有建筑密度控制,有高度控制等各种各样对建筑形态的控制。他们的法规很罗嗦很麻烦,非常繁杂。就算城市规划部门的人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开发学习软件,所有的法规都放到游戏软件里面,学习后能明白法规是这样的,那样的。这是建筑基准法。建筑基准法搞出来的建筑形态,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但是环境省搞环境样板城市、低碳城市,也有一套指标,这个指标按照我介绍的日本建筑形态的法规来管理,都无法实现,我们就把这个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张图是东京都做的工作,希望把环境的要求和建筑法规结合在一起,这个需要两个部门配合协调,这个工作很复杂,我们也做过一些工作。屋顶多大,屋顶布置多少太阳能光板,可以发多少电,可以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筑和环境审查的要求、减排结合在一起。

    日本建筑法规很严格,一些很小的地块,自己的房子按法规没有办法翻建。比如说原来的地只有100平米,按照形态法规,有斜线、建筑密度、绝对控高,搞起来以后房子很小,没有多大的面积。老百姓说这个法规太不合理了,我们没有办法建筑,面积太小没有办法生活了。很多传统的街区房子没有办法翻建,没有办法改造,一直是那个样子,所以就有火灾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基准法也有一条,第86条第二款,把原来限制严格的内容,看情况慢慢可以放松一些。

    日本建筑基准法,有相当多的内容,很烦琐的一些规定,老百姓也搞不清楚,行政部门也搞不清楚。这些有的跟道路有关系,有的跟道路宽度有关系,有的跟建筑高度有关系,有的跟道路有没有连接,按各种各样的条件定规划指标。三项道路、二项道路,建筑面积特别许可等,这些都是法规里面的名词。你要讲三项道路是什么东西,二项道路是什么东西,非常抽象。在城市规划法还没有施行的时候叫三项道路,这个道路一定要拓宽,是二项道路,不拓宽是不行的。如果不拓宽也可以的话,那怎么样呢?那就是三项道路。一般人都搞不明白,如果不熟悉也不明白。

    我们在这样的地区有这么多的法律,怎么应用它,怎么使老百姓的翻建可能,历史地区要保护。保护的这块不翻建,现行的法律不需要适用在这里,这块是老房,没有什么保护价值,如果不翻建肯定发生火灾,怎么办?要把不必要的法规去掉,就要按照法规程序取消。我们做了一些模拟,把这块集中起来,就可以把斜线和建筑密度的要求取消,容积密度可以宽。单建的话受法规约束比较多,大家一起建,很多法规只是适用边界,这样你建筑面积就大了,我们希望他们共建,大家一起共同来做。

    我刚才讲的一个是日本国土规划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广域地方规划,这个就是协作规划。然后是城市规划体系,省长和市长来负责做的,具体到建筑,跟国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又不一样,法规管的比较严,很多老房子是没有办法翻建的。今天从最高的国土规划层面一直讲到最低的居民建筑这块。我就讲这么多。

 

(以上会议记录未经专家确认,请不要转载)